俺村發(fā)生了新變化

2021年04月26日 16:01:30
來源: 《紅旗文稿》2021/8 作者: 王 洋

  2016年7月,我作為大學生村官,來到了臨沂市臨沭縣曹莊鎮(zhèn)朱村。幾年來,農(nóng)村的基層工作讓我深入群眾,扎根朱村,脫掉了身上的“書生氣”。今天,我想給大家講講我們朱村奔小康的故事。

  1948年11月,淮海戰(zhàn)役全面打響。剛滿18歲的王克昌是“支前大軍”中的一員。餓了,就掏出隨身帶的煎餅咬上幾口;渴了,就到附近老鄉(xiāng)家要碗水喝。就這樣,一雙草鞋、一輛小推車,一天天,一趟趟,無數(shù)個勤勞樸實的王克昌們,在戰(zhàn)役中連續(xù)數(shù)天向前線送米、送面、送衣、送鞋?!白詈笠豢诩Z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zhàn)場”,體現(xiàn)的是那個年代沂蒙人的團結(jié)奮斗、無私奉獻精神。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革命老區(qū)臨沭朱村視察工作,專程看望老支前王克昌。一到他家,總書記就先擰開了自來水,看看水還淌不淌?掀開了鍋蓋,看看吃的什么?問問煤氣多少錢一罐?看到太陽能洗澡室,就問水熱不熱?來到堂屋,坐在沙發(fā)上,手一直拉著王克昌的手,關切地問,家里有幾口人、幾畝地?身體好不好?還有什么困難?當總書記聽到老人講,日子在黨的帶領下奔小康時,很是高興。后來,老人對我說:“總書記說話,熱乎的啊,慢聲細語,三句話不離老百姓,句句講的都是實在話、家常話,就像咱的親人,和咱老百姓一樣??!”聽著王克昌老人的話,一股熱流涌進了我的心中。

  如今,因為總書記的到來,我們朱村出名了。來朱村參觀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拜訪王克昌老人的人也是絡繹不絕。王克昌老人向前來看望的人們講革命傳統(tǒng)故事,講黨的好政策。他總說,總書記到他家來,不光聽別人說百姓生活有多么好,還要親自走下來看看百姓到底生活得怎么樣,這就叫實實在在“走群眾路線”。

  幾年來,我們村時刻不忘總書記的鼓勵,村“兩委”鉚足干勁帶領群眾修路、栽樹、種花、刷墻、安燈,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構(gòu)筑起基本醫(yī)保網(wǎng)絡,改造了貧困戶危房,村民幸福指數(shù)也提升了?,F(xiàn)在村里長壽老人不少,最大97歲,80歲以上的有40多個。村里的老人們都說:“現(xiàn)在環(huán)境變好了,收入提高了,村里給俺們老人建了照料中心,沒事就去下棋打牌,拉拉呱兒,可恣兒了?!辈粌H是居住環(huán)境改善了,經(jīng)濟也越來越好。這幾年,村里種植了有機葡萄、有機蔬菜、優(yōu)質(zhì)冬桃、晚秋黃梨,還建設了林下食用菌大棚。我們注冊了“朱村味道”商標,將村里產(chǎn)的地瓜葉茶、紫薯、花生、蘋果、香菇、豆沫面等農(nóng)產(chǎn)品送上了電商平臺,我們村也成了“淘寶村”,山貨在家門口就被搶購一空,天然純正的沂蒙味道銷往了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當起了“棚二代”,我們村也走上了富裕之路。鄉(xiāng)親們笑了,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漾著的是滿足,淌著的是幸福。因為帶領群眾做電商脫貧致富,我也被評為了新時代沂蒙扶貧“六姐妹”之一。小康路上喜洋洋,我的心里也暖洋洋,有幸能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把沂蒙精神傳承下去。

  總書記特別牽掛的,還有我們村的柳編。柳編是臨沭縣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品,已有1400年的傳承歷史,因此,臨沭還有了“中國柳編之都”的美譽。當年,為總書記展示柳編的小伙子張志全,之后不久,就將自己的車間設在了朱村,優(yōu)先錄用貧困戶,給村里的剩余勞動力謀工作。村里的貧困戶張?zhí)镉?,自幼雙腿殘疾,走路只能跪著走。后來又喪了夫,一個人帶著上五年級的兒子艱難度日。自從學會編柳筐,她每天上午來車間編筐,中午回家給兒子做飯,下午再去上班。每編一個筐能掙一塊六,一天編20來個就能掙30多塊錢。我們還為孩子申請了助學金,讓她沒有了后顧之憂,她現(xiàn)在與其他6戶貧困戶一起,靠自己的雙手實現(xiàn)了穩(wěn)定脫貧,共同攜手奔小康。

  盛夏時節(jié),穿行在沂蒙地區(qū),類似的故事不斷上演著,像我們朱村這樣的小康美景隨處可見,沂水、蘭陵、費縣、蒙陰……這些美景的背后,是我們打造鄉(xiāng)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是我們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的決心,是讓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十足干勁。

 ?。ㄗ髡撸号R沂市臨沭縣委四級主任科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

標簽 -
網(wǎng)站編輯 - 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