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和平性的時代價值

來源:《紅旗文稿》2023/23 作者:田嵩燕 2023-12-12 10:48:14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系中以他人為重。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并進,反對強人從己;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深刻啟示,和合共生是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的文化根基,和平發(fā)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交流互鑒是人類和平發(fā)展事業(yè)的精神指引。

  一、和合共生是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的文化根基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諧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吨杏埂酚醒裕骸爸幸舱撸煜轮蟊疽?;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法則,“和”是世間共同遵循的規(guī)律,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和諧運行、各安其位,萬物就能生長發(fā)育、并生不悖。這段話中包含著深刻的“守中致和”思想:“守中”不是一成不變、靜止不動,而是以“中”的立場守住大本大源的主體性原則,然后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動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異的運動轉化,最終達致和諧統(tǒng)一的完美狀態(tài)。當然,和平、和睦、和諧的狀態(tài)也不是固定不變、一勞永逸的,隨著事物和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又會出現新的矛盾沖突,打破原有的平衡穩(wěn)定,我們又需要運用智慧和力量推動秩序回到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如此不斷調適,循環(huán)往復,現實世界就在人的努力創(chuàng)造中,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實現了發(fā)展進步。這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體現,深深印刻在中華文明的基因和血脈中,塑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形成了中國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國家、國家與國家等一系列人我關系的基本法則。

  中華文明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系中以他人為重,由此就決定了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秉持的是一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養(yǎng)護自然、視人與自然為一體的態(tài)度。古人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首先就是要求人類的生產生活要遵循“天道”,順應“天時”,要根據自然規(guī)律來調節(jié)人類的活動?!墩撜Z》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說孔子捕魚只用釣竿、不用漁網,獵鳥時不射歸巢之鳥。這表明,古人早就認識到,大自然并不是人類予取予奪的對象,人類要學會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以仁德之心尊重、愛護天地間的萬物生靈。這種對于自然的尊重、愛護,使得中華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產生活中尤為重視自然的可持續(xù)性,并且清醒地認識到自然的可持續(xù)性是人類社會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因此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人與自然本為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體,善待萬物就是善待人類自己,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人類社會永續(xù)發(fā)展之道。

  在更廣闊的范圍里,中國人把這種對待自然界的敬畏、愛護、克制態(tài)度推而廣之,應用于處理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人我關系。在人與人的相處中,追求與人為善、推己及人,視世間所有人為同胞同類,所謂“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作為社會的成員,要求彼此之間要“講信修睦”,友好相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沖突,要盡最大的努力熄戰(zhàn)止爭,“化干戈為玉帛”。在面臨外部勢力的威脅和挑戰(zhàn)之時,也盡量不以武力征伐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同樣,在更為復雜多歧的國際關系領域,也強調要秉持“天下一家”的胸襟氣度,堅持“親仁善鄰”、“協(xié)和萬邦”,努力建設一個和合共生、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焙推健⒑湍?、和諧理念是刻寫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在數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歷程中凝結升華為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深刻塑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這就是中國堅定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深厚歷史文化根基。

  二、和平發(fā)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敝袊浆F代化是從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深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西方現代化道路在追求社會物質財富增長的過程中,積累了資本野蠻生長、不平等加劇、生態(tài)惡化、對外擴張等等一系列危機。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在正面回應這一系列全球性危機和挑戰(zhàn)的過程中,從自身的文明特性、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了“和”的智慧,通過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物質與精神、傳統(tǒng)與現代、中國與世界、人類與自然等一系列重大關系,走出了一條協(xié)調、平衡、和平、永續(xù)的現代化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xù)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p>

  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和”是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是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代表著一種理想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在具體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中,“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等理念源遠流長、深入人心。這些政治理念和政治傳統(tǒng)也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的政治建設和制度設計。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歷史智慧,也為全球治理的變革和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就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以來,為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開辟了嶄新道路。進入21世紀之后,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胸懷世界,創(chuàng)造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yōu)楝F實;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全球共同發(fā)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和平性的中國式現代化正在為建設一個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國際新秩序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三、交流互鑒是人類和平發(fā)展事業(yè)的精神指引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世界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zhàn),但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推動人類和平與發(fā)展事業(yè)。中國共產黨堅定繼承弘揚中華文明的和平追求,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我們堅定相信,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交流、互學互鑒,將打破“西方中心論”主導的文化霸權,跨越“文明沖突”的理論陷阱,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推動人類和平發(fā)展事業(yè)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議向世界發(fā)出增進文明對話、在包容互鑒中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真摯呼吁,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和平發(fā)展事業(yè)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精神動力。

  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是走出“西方中心論”誤區(qū),真正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的前提基礎。

  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fā)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焙推?、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占據了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人類美好理想的道義制高點,超越了不同國家與區(qū)域之間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分歧,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普遍訴求和價值共識,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落實、更為公平正義的世界秩序的建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價值觀支撐。

  重視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永續(xù)發(fā)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世界文明歷史揭示了一個規(guī)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我們應該用創(chuàng)新增添文明發(fā)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chuàng)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文明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兼收并蓄、開放包容;任何一個文明體,只有以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方式與其它文明積極展開對話交流,才能不斷汲取外部有益的文明成果,不斷獲得文明更新和成長的動能。

  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交流互鑒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支持各國人民加強人文往來和民間友好,努力開創(chuàng)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萬紫千紅、生機盎然。多年來,中國積極致力于搭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文明對話平臺,為深化各國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放眼未來,全球文明倡議必將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世界和平發(fā)展、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大力量。

 ?。ㄗ髡撸褐泄仓醒朦h?!磭倚姓W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王 寅

  

標簽 -
網站編輯 - 王寅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21134